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3:09 点击次数:197
人们常说“碑不如帖,帖不如信,信不如稿”。我们在给人写信或者打草稿时,往往状态自然,不那么“刻意”,省去了一些刻意安排的痕迹。因此,它们能真实还原书者的水平,一些平时不太显露的细节,也会暴露出来。
图片
所以书法界认为,王羲之《兰亭序》虽然出名,但论笔法之细腻精到,情感之真实饱满,《丧乱帖》更胜一筹。颜真卿传世法帖那么多,最为世人推崇的仍然是那两件“满纸狼藉”的《争座位帖》和《祭侄文稿》。
图片
宋代以来,学习米芾的人很多,他也被视为“追唐入晋的捷径”。这是因为他转益多师,几乎把晋唐先贤的字学了个遍,这一点在他所著的《海岳名言》中有记载。而且米芾学到了前辈们笔法的精髓,所以他的作品有“集古字”之称。
图片
而且,米芾传世真迹较多,更为真实可靠,我们可以把他的法帖作为“跳板”,临摹通透了再去学二王、颜柳、会事半功倍。临古人帖最害怕“进得去出不来”,比如学欧阳询、柳公权都会有这种情况,这是因为他们的字法度太过森严,几乎没给学书人留下自由发挥空间。
图片
米芾的作品就很好解决了这一点,他在结字、章法、笔画的创新,正给了我们出帖的渠道。我们在临米帖时,往往选择《蜀素帖》《苕溪诗帖》《研山铭》等。相比于这些应酬之作,他的手札、信稿更值得我们学习,书写状态也更加平和自然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他九件信札,“暴露”了他的真实水平,每一件都达到了“人书合一”的境界。它们分别是《面谕帖》《致伯修帖》《晋纸帖》《苏氏王略帖》《贺铸帖》《致伯充帖》《惠柑帖》《戏成呈司谏帖》等。
图片
据专家考证,这九件尺牍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(1102年)至崇宁五年(1107年)间,均是米芾50岁以后的作品。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说:“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,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,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”。
图片
这九件手札就是米芾“人书俱老”的杰作,既没有早年间的拘谨,也没有中年时期的过于狂怪,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。就以其中《贺铸帖》为例。此作笔法丰富多变,逆锋起笔,中锋行笔,笔画苍劲老辣,起收中截处动作鲜明,提按、衄挫、粗细、轻重对比明显,蟹爪钩、刷字痕迹明显。
图片
米芾结字善于造势,重心左右摇摆,呼应揖让、闪转腾挪,开合有度,险绝而不霸悍,灵巧自然。章法疏密得宜,墨色浓淡变化自然,一派生动活泼之美。将这九件手札临摹通透,我们也就学到古人正宗笔法了。
图片
而今,我们将米芾《尺牍九札》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,见此作如见原作,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。如果您感兴趣,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